“ 內容摘要: 葉互生?;ㄔ谙那镩g開放,花期長,花萼杯狀,紫紅色,花冠黃色。每當開花季節(jié),紅、綠、黃相間,十分美麗,有“植物紅寶石”的美譽。玫瑰茄具有清熱解暑、養(yǎng)顏、消斑、解酒等功效。注意事項:玫瑰茄中含有大量的有機酸,所以胃酸過多的人,盡量不要飲用。 ”
玫瑰茄又名洛神花、洛神葵等,屬錦葵目,錦葵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,高2米,葉柄長2-8厘米,疏被長柔毛;花萼杯狀,淡紫色,直徑約1厘米,花黃色,蒴果卵球形,直徑約1.5厘米,密被粗毛,果爿5;花期夏秋間。
玫瑰茄廣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,原產于西非、印度,目前在我國的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云南、臺灣等地均有栽培。玫瑰茄植株高1.5~2米,莖淡紫色,直立,主干多分枝。
葉互生?;ㄔ谙那镩g開放,花期長,花萼杯狀,紫紅色,花冠黃色。每當開花季節(jié),紅、綠、黃相間,十分美麗,有“植物紅寶石”的美譽。玫瑰茄具有清熱解暑、養(yǎng)顏、消斑、解酒等功效。注意事項:玫瑰茄中含有大量的有機酸,所以胃酸過多的人,盡量不要飲用。
玫瑰茄的生態(tài)習性:玫瑰茄屬熱帶、亞熱帶短日照作物,喜光,喜溫,忌早霜,在25℃~30℃條件下生長最佳。一般玫瑰茄在3-5月播種,9-11月采收,全生育期160-200天,有效積溫500-550℃左右,對溫度、濕度、光照、土壤條件等有一定的要求。
玫瑰茄的栽培技術
土壤選擇:玫瑰茄適應性強,耐旱、耐瘠性好,沙質或黏質土均可生長,但以土層深厚、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為好。玫瑰茄在紅黃壤、青紫泥、礫石沙土、黏土等不同土質中均可種植。
但最適宜在微酸性的紅壤土中種植,即使在新墾地及一般較差的旱地種植,也能獲得較好的收成,只是植株的長勢和收獲的干品會有差別。同一塊土地以連作2年為宜,若連續(xù)種植易使植株感病,降低產量。
播種方法:玫瑰茄通常采用兩種播種方法,一是直接播種,即燒山整地完后,挖穴直接播種。播種前穴內施足基肥如雞糞等農家肥,每畝施1000-1500kg,磷肥25-50kg。
每穴播種3-5粒,畝用種量1-1.5kg,播種后覆土2cm。二是苗床播種,即選擇菜園土等較肥沃的土壤,苗床畦面寬1m左右,高20cm,可條播或撒播,株行距為5×8cm。苗高10-15cm時可選擇陰雨天氣移栽。
種植密度:玫瑰茄種植密度應掌握坡地、瘦薄地宜密,平地、肥沃地宜稀的原則。根據土壤肥瘦每畝種植1000-2000穴,定苗時,肥地留單株,瘦地留兩株,實行單行或寬窄行條點播。
單行種植株行距,肥地為100×66cm,每畝1000穴(株);中等肥地66×80cm,每畝1000穴(或1250-1500株),山坡、瘦薄地為66×50cm,每畝1000穴(或2000株)。
中耕定苗:玫瑰茄生長期間中耕除草2-3次,第一次苗高10cm以上,結合間苗定苗和補苗進行;第二次苗高30-40cm,結合培土補苗進行。第三次,開始出現花蕾時進行,開花期間應該拔除雜草,保持玫瑰茄地清。
當苗長至10cm以上時出現兩片以上真葉時進行間苗,掌握拔小留大、拔弱留壯的原則,每穴留苗2-3株。待苗長至20cm左右時定苗,中上肥地,每穴留1株,破地、瘦薄地每穴留2株。
施肥:施肥宜早不宜遲,第1次中耕時每畝用尿素、復合肥或硫酸氨8-10kg,距離茄株5-10cm處穴施。茄株現蕾后,若苗勢差,可結合第2次中耕再補施氮素化肥5-8kg。
玫瑰茄的養(yǎng)殖方法:玫瑰茄喜溫好光,氣溫在12℃以下對種子發(fā)芽和幼苗生長不利,不耐霜凍。不同品系對日照強度的反應不同,在亞熱帶它是一種短日照夏季作物,于夏末開花。
在廣東和贛南始花期均在8月份,12月份種子全部成熟。單株結果數與分枝數呈正相關,故采用分枝多的品種,施肥和打頂等是促進分枝的措施,均有助于增加結果數。
適應性強、耐旱、耐瘠性好,砂質或粘質土均可生長,在紅壤和磚紅壤的平田或坡地都宜補植,但以土層深厚、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獲得高產。
玫瑰茄土地需耕耙細碎,筑好壟畦,3—4月份當氣候穩(wěn)定在15℃以上時即可播種。播前種子先經40℃溫水浸泡6小時。穴播,穴距120*100cm,每公頃約8250—9000穴,每穴播3—5粒。種子千粒重40—50g,播種量1.5—2,25kg/ha,播后覆土約2crn。
基肥需畝施糞肥或堆肥15—22.5t/ha,磷、鉀化肥適量,追肥可結合中耕除草及培土進行,初次在出苗后約一個月,第二次在現蕾封行時,均以氮肥為主,至開花結果期,再補施氮鉀混合肥一次。
玫瑰茄有地老虎、盲椿象、葉跳蟲及立枯病、縮葉病等危害,播種時每公頃需撒施呋喃丹30—37.5kg,幼苗出土后還需捕捉以防地老虎危害。葉跳蟲、芽小、用樂果液噴殺,這樣也可避免縮葉病的發(fā)生,立枯病可用0.2%托布津液噴治。此外,要做好清溝排水,避免漬水,在蕾花盛期如遇高溫干早,還應適時灌水抗旱。